恒动摆陀是每只蚝式腕表的基本组件,也是劳力士的经典设计,此设计于2011年庆祝问世80周 年 ,在现代制表历史上立下重要里程碑。这个由劳力士在1931年发明的自动上链系统,只需极轻微的手腕摆动便能获取能量,为机芯注入动力,从而令腕表持续恒动。此外,这项装置更让佩戴者与腕表建立直接的联系。
当制表师打开蚝式表壳时,他最先看到的便是恒动摆陀,此半月形自动陀围绕中央轴轮自由转动,这个自动上链装置便会随摆陀运转而间歇隐藏或展露出来,让人一窥著名的自动环回轮,其独特的红色设计与其他金色齿轮形成对比。在计时机芯的自动陀上,制表师也可看到腕表型号的大写名称,如镌刻红“DAYTONA”字样和蓝色“YACHT-MASTERII”字样。各形状和颜色和谐协调,修饰质量更是完美无瑕。即使隐藏在腕表的表壳内,这项装置依然展现品牌的标志特色,优雅迷人。
制表革命
仔细观赏这个摆陀的简洁线条,让人不难联想到劳力士八十年来在制表史上所立下的多少重要里程碑。1931年,品牌发明了这个著名装置,不仅为自动上链腕表的机芯注入动力,更为整个制表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这个创新设计装配于现代腕表的自动上链装置之中,它所带来的惊人影响,使之赢得技术典范、巧妙杰作等无数美誉。
从佩戴者身上获取能量
恒动摆陀的巧妙运作原理,在各个演变和改进过程中一直保持不变:只需极轻微的手腕摆动,半月形自动陀便会绕着由地球重力驱动的轴心自由安静地运转。摆陀转动时产生的动能会通过上链装置的齿轮,传送至不断上链的发条。佩戴腕表后,发条会储存并“永久”释出机械机芯运作时所需的能量。为提高效率,红色自动环回轮在任何旋转方向下均可上链,而这个在1959年问世的装置亦成为恒动摆陀的显著特征。
一旦发条达到最大张力,计时离合轮整组便会掣停上链,以防发条因过度上链而损坏。当不佩戴腕表时,上满链的发条可提供两天的动力储存,宇宙计型迪通拿、Sky-Dweller及游艇名仕型II型号更长达72小时。
准舒适
恒动摆陀为佩戴者带来三大好处:一是不用经常为腕表手动上链;二是自动上链系统会持续为发条上链,从而确保腕表的调节装置更加精确及有规律;最后是表壳的防水性能显著提升,由于这有助避免因日常旋松和旋紧上链表冠而令防水系统出现磨损。除了这三个好处外,还有一个较抽象和情感上的优点:拥有一只如魔法般分秒不休、昼夜运行的腕表,让佩戴者与其时计建立恒久且密不可分的关系。
精益求精的蚝式腕表恒动摆陀的发明是当时的一大突破,这项成果是当时难以想象的。在约二十 年间 ,从1910年首只腕表获颁天文台表认证,到1926年首只蚝式防水腕 表 推 出 ,以至及1931年现代自动上链腕表面世,劳力士和其创始人汉斯威尔斯多夫(HansWilsdorf)三度带来制表革命,引证了腕表同样精确、坚固、防水且“恒动”。恒动摆陀提高了腕表的精确度和防水性,同时让佩戴舒适自在,进一步完善蚝式腕表的概念。
永恒脉动
恒动摆陀让劳力士成功解决了制表师长久以来关注的一个问题。约于1770年 ,由亚伯 拉 罕 - 路 易伯特莱(Abraham-LouisPe r re l et)或休伯特·萨 顿(HubertSarton)(专家对谁为发明者持不同意见)创制的自动上链怀表,通过带有自动陀的转子系统,获取佩戴者活动时所产生的能量,继而为怀表上链。不过,佩戴者的摆动对怀表运作影响不大。为改善上链效率,采用交替机芯的系统应运而生。其中一个系统的摆陀路径受其碰击和反弹时的掣停所限,从而加强来回动作。英国制表师约翰哈伍德(JohnHarwood)于1924年首度将这个系统应用于腕表之中。尽管此系统可应用于怀表,但碍于以分段掣为基础的上链动作过于粗略,因此在腕表中并不适用。然而,劳力士创始人想出巧妙的解决方法,他要求技术团队在腕表中加入自动上链系统,所装配的转子可
自由旋转
360度而不会产生振动,故认为这项设计更适合腕表使用。经过多年研发,劳力士在可靠性和效能方面渐渐取得成果,并最终于1931年制作出完善的恒动摆陀。无比卓越的象征此成果可说是实现了所有愿望:恒动摆陀一推出便取得空前成功,成为卓越制表工艺的象征。这个专利自动上链系统直到1948年仍属劳力士的独家设计,与蚝式表壳结合后更令品牌声名大噪。当专利期结束后,此设计广为公众所用,整个制表业纷纷采用,在业内迅速流传。恒动摆陀使佩戴者于举手投足间与蚝式腕表的脉动相互连系。此装置在过去八十多年一直发展非凡,相信在未来同样能稳定运作。
技术与制作
摆陀能否全面发挥其上链动能实有赖几个要素。首先,自动陀必须越重越好。要做到这一点,劳力士一般会使用密度特别高的钨合金,确保尺寸细小的自动陀仍能展现出优异的动态性能。接着,自动陀的引力中心必须尽可能靠近边缘位置,其运作亦绝不能受机芯或表壳所阻碍。最后,腕表必须尽快上链但却不可过度,因为对活跃的佩戴者如运动员而言,他们的动作会令到可防止发条过度上链的计时离合轮整组运作过多。事实上,相较慢跑和整天坐在办公桌前的佩戴者,两者之间的活动量可足足相距300倍,由此可见,保持上链活动的巧妙平衡非常重要,这样上链装置才可在任何情况下均运作可靠。
比尔:生产与组装
比尔制造所负责生产并组装自动上链系统的各个组件。而每个组件都是先定型再加工,然后才经检查、监控及验证。在比尔和公司各部门,每个细节都非常重要,而各工作室亦以追求完美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为本。例如,经精心搭配的两个铝制阳极去氧化自动环回轮呈现出相同的鲜红色调。接下来是组装上链系统的各个组件,这些组件会再经仔细监控,特别是将轴向间隙(移动部件末端与轴承或宝石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隙)限制于15至45微米之间。这个机械工序需在受训操作员监督下进行,相关人员可凭肉眼检测出所有偏差。在润滑上链装置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同样缺一不可。这个极其精密的过程,用上非常微小的针头,工作人员需在机器旁边时刻监视。在另一工作室内,技术人员合力组装自动陀,然后将其连接到上链装置。经过众多操作工序后,摆陀正式成型。而最后便是检查装置能否自由转动,以及外观是否完美无瑕 。
日内瓦:组装表壳及最终监控
随后 ,摆陀会由比尔运往日内瓦的阿加西亚(Ac a c i a s)制造所 。在那里 ,腕表会完成最后数个组装工序。首先,摆陀会装配到表壳内的机芯上。接着,检查装置能否自由旋转,并以螺丝旋上底盖。之后,经已隐藏起来的摆陀会通 过旋 转测试(Cyclotest),这是专为其上链能量而设的最后一项测试,亦即检测装置从手腕活动中获取并储存能量的能力。为此,腕表必须放置于架上,以双向方式缓慢旋转27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发条需充分上链,确保机芯可正常运作至少6小时。